近70年,一代代兵团人艰苦奋斗、开拓进取,在戈壁滩上开良田、建新城,将芳华热血洒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漠,形成了“热爱祖国、无私贡献、艰苦创业、开拓进取”的兵
近70年,一代代兵团人艰苦奋斗、开拓进取,在戈壁滩上开良田、建新城,将芳华热血洒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漠,形成了“热爱祖国、无私贡献、艰苦创业、开拓进取”的兵团精力。7月13日下午,在新疆石河子市调查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,在博物馆一层大厅,习近平会见了兵团老中青三代建造者代表,再次充分肯定了兵团精力。<\/p>
87岁的陈淑兰、52岁的宋晓玲、32岁的康亚龙是这些代表中的三位,活动完毕后,身处不同时代的三代兵团人向记者叙述了他们的“兵团故事”。<\/p>
叙述者:陈淑兰<\/strong><\/p>
关键词:勿忘<\/strong><\/p>
<\/p>
“1952年6月份,咱们乡村发动咱们到新疆来,建造边远地方、捍卫边远地方。我在家过的是很赤贫、很困难的日子。我说句由衷之言,我是饿得受不了了,一听党和政府召唤,我快乐坏了,第一个报名。一个月零八天到的乌鲁木齐,咱们刚来的时分,住的是帐子,然后是地窝子。地窝子是什么?平地挖一个坑,用红柳摆架子,糊上泥巴。我给爸爸写信是这样说的,我在新疆十分好,住的是楼上楼下,还有电灯电话,吃的是大米白面,哪敢说住地窝子、住帐子,怕爸爸妈妈忧虑。我是自由恋爱,我老头子是开拖拉机的,我是卫生员。70年,我献了芳华献后代,我把我的芳华献给祖国了,我的儿孙也在献,我的重孙子也这么高了,他长大了我还让他去从戎,捍卫祖国、建造祖国。”<\/p>
叙述者:宋晓玲<\/strong><\/p>
关键词:无愧<\/strong><\/p>
<\/p>
“我的父亲是抗美援朝回来的,1960年的时分就来了新疆,到了石河子一四三团汽车连。他搞技能的钻劲、干劲,给我的形象太深了。咱们这一代在搞工业的时分,和内地,乃至国外的距离仍是比较大的,咱们就靠兵团精力里边的艰苦创业的这种精力。吃三睡五干十六,三顿饭三个小时,睡觉五个小时,干十六个小时,没有这种贡献的精力,你怎么能赶超别人呢?不可能的事。咱们有工业,化工这一块,咱们还有节水滴灌和农业,节水滴灌在咱们国内的国产化也是零的突破,咱们终究就形成了工农一体化,这样一个相交融的循环经济产业链。这一二十年,咱们的那种立异认识和希望十分浓,你试验再失利,失利了咱们回过头再来干。”<\/p>
叙述者:康亚龙<\/strong><\/p>
关键词:不负<\/strong><\/p>
<\/p>
“我的奶奶是60时代来到了新疆,我的父亲、我的母亲都是生在新疆、长在新疆,我已经是第三代兵团人了。我的家在这儿,所以大学一结业,我仍是当机立断地回到新疆。2016年的1月16日,我被任命为我现在作业单位的党支部副书记、指导员,半年今后按期转正。其时我想,我是最年青的书记,我很自豪,我很自豪,我是个大学生,我在大学里边学了这些常识,我总算能够回馈给我的连队了。但是有一个作业改变了我这个主意,一下把我的自豪踩碎了。团场每半年会进行一次考评,全团的排名下来,我是倒数第二名,其时我就很抑郁。有一次机缘巧合去别的一个连队,一个作业很多年的老书记跟我说了一句话,我到现在还受用。他说,农忙时你要做到在员工地里,农闲时你要做到在员工家里,其时我想这两句话有什么难的吗,但实际上的确是,这几年下来能扎扎实实做到这两句话的,的确很不简单。”<\/p>
勿忘 昨日的磨难光辉<\/p>
无愧 今日的任务担任<\/p>
不负 明日的巨大愿望<\/p>
监制丨申勇 冯旭宏<\/p>
策划丨史伟 王鹏飞<\/p>
记者丨卢心雨 刘会民<\/p>
摄像丨韩锐 蒋硕<\/p>
统筹丨胡玮 闫伸 刘建昌<\/p>
制造丨辛宇晨<\/p>
责任修改:巩丽慧<\/p> 制造丨辛宇晨<\/p>